河南经济信息网

重视区域差异,科学发展县域经济

来源:《跨世纪•县域经济》    编辑:王悦    发布时间:2022-05-15 15:51:21
摘要:张保法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于县域经济、重点在于县域经济。近两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的

张保法

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于县域经济、重点在于县域经济。近两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针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我们把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域,对不同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路。

县域经济类型区域划分

由于区位、资源、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在一定区域内常常出现相似性,从而构成类型区域。根据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以及人均GDPGDP指数,产业构成、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聚类分析,河南省一百多个县()县域经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域。一是西北部区域。这一区域是由安阳至漯河京广铁路段,漯河—平顶山—洛阳,及洛阳至灵宝铁路线,与西北部省界围成的三角形地区,亦即中原城市群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是我省县域经济发达区域。2004年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河南有两个县级市,巩义市、偃师市进入,这两个市均在这一区域;2002年河南省县()综合经济实力排序前十位的县()全在这一区域,前三十位的县()25位在这一区域。西北部区域有30多个县(),人均GDP基本都在8000元以上,半数以上的县()已超过1万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已超过5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已下降到60%以下,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已进人中期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黄淮平原和南阳盆地,有60多个县(),是典型的平原农区县。这里不仅是我省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人均GDP基本上都在6000元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县不足4000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0%左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都在70%以上,这一地区的县域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第三个区域是豫西、南深山区,约10个县。这里人均GDP和工业化程度低、发展水平与平原地区相似。

西北部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

西北部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显著优势。一是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铝土和建材矿相当丰富,且与储量更大的晋、陕矿区连成一片,而又直接面向这些资源紧缺的东部地区,有良好的开发区位和持续的供给潜力;二是区位、交通便利,是我国主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区。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部分的浅山区资源县(),如巩义、新密、登封、禹州、新安、沁阳等,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煤、电、铝、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安阳至漯河的京广铁路沿线县市,如郾城、临颍、许昌、长葛、新郑、新乡等背靠资源区,面向平原农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机电、化工、食品、医药、造纸等工业都有较大规模发展和较高产业水平。

当前这一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应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中原率先崛起。

(一)转变增长方式。这一区域的企业大多是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条件建立的,相当数量的企业,尤其是采掘业和部分原材料工业设备落后,经营租放,管理水平低,经济增长靠拼资源、拼能源。因此急需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转变增长方式,使产业从粗放、传统状态转向集约、现代化阶段,使企业由原来凭借资源、区位形成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缓解资源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开采,尤其是近二十年的过度开采,煤、铝土这两种主要矿产,已探储量在目前的开采强度下,据专家预测只够开采十至二十年。因此,对现已形成的开采业,必须提高开采技术,提高采回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使原煤向电转化;发展煤化工业,使原煤向化工产品转化。降低原材料消耗和能耗,发展资源再生工艺和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引导现有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做强做大,向集团化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地区绝大部分县市工业已成规模,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无论是山区资源县的煤、电、铝、建材、化工产业或是骨干铁路沿线平原县的机电、金属加工、食品、医药、造纸等产业。当前要抓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金流动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按照产业关联形成大的企业集团或企业联合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规划工业园区,使工业向城镇,特别是中心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流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如:物流业、教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城镇的综合功能,进一步促进工业的发展。

平原农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省内黄淮平原和南阳盆地农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缓慢,其经济发展与西北部区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距。平原农区,除极少数县外很少有矿产资源蕴藏,因此,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空间极小。但是平原农区有丰富的农产品(包括林产品和畜产品),这是平原农区的主要资源,平原农区的优势就在于此,因此平原农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农产品资源。

平原农区县城经济发展的思路应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多途径转移农村人口,稳步实现具有平原农区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依托农副产品(包括林产品和畜产品)。发展加工业,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由于区位、水土等差异,无论是种植业或是养殖业各县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特色即是优势,各县要重视培育和壮大优势,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如依托优质农产品发展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和医药工业;依托畜产品资源发展皮毛和肉类加工业;依托林木资源发展板材加工业等。这些加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产业集群,形成“一县一色,一镇一业”,要充分发展和利用这一特点,拓展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包括纵向产业链(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细加工)和横向产业链(发展为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庞大的产业群体,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富县工业,而且是富民工业,是平原农区县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调整农业结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县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水土特点,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养殖业,发展林果业。根据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需求调整作物种植和农产品结构,推广和发展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许多平原农区县()都把发展劳务经济摆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从目前情况看,要逐步做到农村人口的二分之一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务输出有三个渠道:一是有组织地向海外输出;二是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输出;三是就地转移,或是转向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做工,或是创办企业。当前,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正在强力推进中,应做好三方面工作:(1)加强转移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如:目前太康县有职业技术学校24所,已培训学员16.5万人。(2)有组织地输出。政府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组织,使输出专业化、市场化。(3)县乡村三级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服务,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通过以上工作使劳务经济走上培训基地化、输出组织化、流转有序化的轨道。同时,要特别重视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老板回乡投资兴业,有的县叫做“回归工程”、有的县叫做“引凤回巢”工程。

(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撤乡并镇,中心镇建设为契机,结合“十一五”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托产业化,推进城镇化,这就是以产业兴镇。加快农产品加工及其他工业发展,形成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流动,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走“产业为支撑发展城镇,城镇为载体发展产业”的道路,避免空壳城镇现象。(2)树立经营城镇理念。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3)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土地,防止泡沫型、效果不确定的基本建设项目破坏土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

豫西豫南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豫西豫南山区是指伏牛山脉、大别山脉的深山区及其周围的浅山丘陵区。这里山区县土地总面积较大,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密度只及平原农区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优质资源较少,通达性差,因此,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相对滞后。豫西南山区是淮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长江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植被和生态直接影响中下游水系状况和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的发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豫西南山区必须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心来发展经济。
豫西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应是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和具有山区特色的畜牧业、种植业和加工业。

(一)退耕还林,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山区人口虽少,但可耕地更少。由于人口分布极为分散,一些小村落在人口增加、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侵占林地,开垦为耕地,造成生态破坏与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山区应退耕还林,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山区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深山居民向外转移,发展小集镇。退耕还林后山区居民失去了耕地,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动员分散居住的山区居民向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集中,建设交通方便的小集镇,从事旅游业、旅游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三)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加工业。根据山区的特点可发展林果业、养殖业、中草药种植等,因此,山区可围绕其资源发展加工业,如果品加工、山菜加工、山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教授)

 

来源:转载自《跨世纪•县域经济》20061

 

责任编辑: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