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信息网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来源:《跨世纪•县域经济》    编辑:王悦    发布时间:2022-05-16 16:40:44
摘要:刘殿敏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举措,专门召开高规

刘殿敏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举措,专门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简政放权,多予少取,促强扶弱,极大地调动了全省上下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地认真落实政策,大胆创新实践,着力推进“三化”进程,营造发展环境,县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处于有史以来增长最快、活力最旺、发展最好的时期。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县域经济作为2004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4 年 全 省 县 域 经 济 完 成 GDP 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 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 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1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

2.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 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日益形成。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比上年增加317.47元,增幅达8.1%,走出了多年低迷徘徊的局面。

4.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 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60%,最高达76%;其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都超过了50%,最高达80%。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4 年,35个扩权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2.52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省县域的47.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6.04亿元,占全省县域的53.6%。县均GDP 81.50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48.9%,县均地方财政收入达2.46亿元,比全省县均高67.3%,县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4亿元,比全省县均高43%。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

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增长乏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县与弱县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全省108个县市中,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巩义市分别是最低县的12倍和13 倍,中原城市群的县(市)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黄淮地区县(市)。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统一协调指导。由于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加之个别地方和部门出于局部利益,对发展县域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棚架现象。

二、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要总体规划、整体部署、分类指导。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挥中原城市群优势,加强县(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联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使城乡产业由失衡走向协调,由分散走向融合。二是要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改变重大中城市、轻县(市)农村,重城镇居民、轻农村农民的趋向,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三是要统筹城乡就业。进一步消除城乡体制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坚持“三化”道路不动摇。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诸如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都需要依靠加快“三化”进程来解决。一是要打造农业产业链,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专业化格局;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集聚产业、整合产业、提升产业的思路和途径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块状经济。三是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功能,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3.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首先,省里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县(市)域中小企业的投入,改善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为信贷投入创造条件。其次,营造比较好的信用环境,继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第三,加快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强信用社金融实力,使其成长为县域自我发展的融资机构。第四,建议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科研院所与县(市)域相联系的科技成果交易会,发布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新产品,解决县(市)域科技项目进入难问题。第五,继续加大公路交通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第六,争取国家对河南在项目和土地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增加用地指标。适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对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按法定要求进行提前调整。

4.进一步扩权、放活。一是对已经出台的扩权政策进行一次检查督办,督促其全面完整地落实。二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在35 个扩权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扩权范围,直至全省所有县(市、区)统一执行扩权政策。三是加快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县域事业单位改革,选择部分县(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来源:转载自《跨世纪•县域经济》20061

责任编辑:王悦